第一,以后不准再说怪诞之言。贾宝玉与林黛玉、袭人、晴雯等人聊天,经常把“死呀活呀”等字眼挂在嘴边,听见哪个女孩儿要出嫁了就悲伤叹气。袭人叮嘱他以后不准随口胡说死呀活呀的,更不能说“死后化成灰,化成烟,风一吹就散了”等怪诞之言。
第二,不能毁谤读书之人。你不论是否喜欢读书,在老爷跟前都要做出喜欢读书的样子,让老爷在别人跟前不至十分难堪。贾府是钟鸣鼎食之家,更是“翰墨诗书之族”,老爷自幼酷爱读书,虽然皇上因恤先臣,额外赐老爷主事之衔,令其入部学习,后擢升员外郎,但在众人眼里,老爷俨然就是以科举立身扬名的楷模。老太太、老爷、太太把光宗耀祖的重任寄托于你。你不喜爱读书已让老爷羞愧不堪;你人前人后批驳诮谤,胡说什么除“明明德”之外无书,都是当下之人不能解圣人之书,自己另出己意,混编胡纂出来的。谁要是读书上进,你就说他是“禄蠹”。这些话老爷听了怎能不生气?你叫老爷在读书人面前何以站立?
第三,再不可毁僧谤道,调脂弄粉。在袭人看来,僧人和道士每天诵经念佛,一心向善,得到神灵的指点,代表神灵为百姓祛病消灾,理应得到尊重。如果毁僧谤道,会受到神灵的惩罚。因此袭人劝说贾宝玉以后不准再有毁僧谤道的言行。“调脂弄粉”是女孩子的事情,袭人劝说贾宝玉改掉“调脂弄粉”的毛病,是希望贾宝玉具有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和干一番事业雄心志向。
第四,不准再吃别人嘴上擦的胭脂。贾宝玉自小在女孩儿堆里成长,与女孩儿玩耍、嬉笑、厮闹已成习惯。古代女子没有今天“雅诗兰黛”、“巴黎欧莱雅”、“香奈儿”等名目繁多的化妆品,只有胭脂、雪花膏等屈指可数的几种。女子要想美一下,就得自己和胭脂膏子,贾宝玉喜欢和女孩子一起和胭脂膏子,既有趣又好玩儿。女孩子在脸上擦上胭脂显得红润、靓丽。贾宝玉喜欢女孩子漂亮,与她们扯衣搂脖嬉闹、厮鬓摩擦,小时候用舌头触碰女孩子脸上的胭脂,是为了好玩儿、有趣,让贾宝玉吃自己脸上的胭脂是女孩子逗贾宝玉的方式。胭脂的滋味和女孩子细嫩的皮肤给了贾宝玉特别的享受,久而久之,就形成了“爱红”的毛病。从表象上看,贾宝玉是在吃女孩子脸上的胭脂,从本质上说,他在享受亲吻女孩子脸的感觉。袭人是最懂贾宝玉心理的人,一切表象都难以蒙蔽她的眼睛。在袭人的内心深处,已经把贾宝玉视为自己未来的丈夫,虽然不能为妻只能为妾,但贾宝玉对其他女孩子过分亲昵的举动已经刺痛了袭人爱的神经。为了阻止以后贾宝玉的嘴唇、舌头触及女孩子的脸颊——吻,省却内心的醋意和烦恼,袭人借此机会劝说贾宝玉痛改之。
袭人淳朴善良,性格温和,为人做事低调热情,在人事关系复杂的荣宁两府有着很好的口碑。袭人不善言谈,但虑事细致周密,凡事总能从大局出发,以贾宝玉和怡红院的声誉利益为重,对一些非原则行的生活琐事,袭人总是谦让包容,一笑了之。因此,对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总能得心应手,恰到好处,显示出高超的处事能力。李嬷嬷是宝玉的奶娘,宝玉自小吃她的奶长大。按照贾府规矩,小主子对奶娘必须尊重,牢记吃奶之恩,不能因为自己长大了,不吃奶了,就把奶娘弃之一边,视同一般奴才。但奶娘也要明确自己的奴才身份,摆正自身位置,正确处理尊重小主子与被小主子尊重的关系,否则就会引起小主子的反感。宝玉的奶娘李嬷嬷就是这样的人,她仗着自己是宝玉的奶娘,又是上了年纪的人,所以有些倚老卖老做派,这激起了贾宝玉的极大反感。第八回贾宝玉、林黛玉到梨香院看望薛宝钗,薛姨妈留茶留饭,席间李嬷嬷几次劝阻宝玉不要吃酒,搅乱了宝玉的好心情。客观地说,李嬷嬷的行为并没有错,她也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责,但是,李嬷嬷没有把握好场景和语气,在宝玉示好央求、薛姨妈包揽全部责任的时刻,李嬷嬷依然不依不饶,搬出贾政震慑宝玉,这不能不说有些迂腐。宝玉乃至席间之人对其怨恨和不理解也就成为了必然。
李嬷嬷一方面拿规矩严格约束宝玉,一方面工作懈怠、耍滑,这让贾宝玉更加气愤。就在薛姨妈为贾宝玉撑腰壮胆,让其放心吃酒的时候,李嬷嬷以换衣服为由回家了。宝玉对李嬷嬷擅离职守的行为极为不满,当贾母询问“李**怎么不见”的时候,众人不敢回答,宝玉阴阳怪气地回答道:“他比老太太还受用呢,问他做什么!没有他只怕我还多活两日。”不难看出,宝玉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奶娘李嬷嬷的不满和憎恨。
宝玉对丫环尤其是袭人和晴雯特别好,每每遇到她们爱吃的、爱玩儿的东西,总是想办法弄来给她们吃,给她们玩儿。宝玉早上在宁府吃饭,席上有豆腐皮包子,他想着晴雯爱吃,就假装说自己爱吃,叫尤氏派人送一盘过来留着晚上吃。不料被李嬷嬷拿回家给他孙子吃了,这件事让宝玉心中十分恼火。因喝茶想起早起泡的枫露茶,于是问茜雪道:“早起沏了一碗枫露茶,我说过,那茶是三四次后才出色的,这会子怎么又沏了这个茶来?”茜雪回答道:“我原是留着的,那会子李奶奶来了,他要尝尝,就给他吃了。”宝玉听完忍无可忍,将手中的茶杯摔在地上,质问茜雪道:“他是你那一门子的奶奶,你们这么孝敬他?不过是仗着我小时候吃过他几日奶罢了。如今逞的他比祖宗还大了。如今我又吃不着奶了,白白的养着祖宗作什么!”宝玉决意立刻回禀贾母,撵走乳母。
袭人躺在床上并未真睡,因为豆腐皮包子和枫露茶的事情,宝玉动气发怒,甩了茶杯,还要立刻回禀贾母将乳母撵走。袭人感觉事情严重,赶紧过来平息事端。首先封锁消息,不使之扩散,把问题处理在内部和基层。贾母听见宝玉高声说话,又有摔杯子的声音,派人询问怎么了。袭人以自己倒茶被雪滑倒,失手砸了茶杯将问题遮掩过去。其次安慰宝玉,控制事态,不将问题复杂化。李嬷嬷虽是奴才,但不是一般的奴才,她是宝玉的乳母。乳母对小主子有养育之恩,小主子对乳母要有感恩之情。虽然李嬷嬷有侍功自大、狐假虎威的毛病,但如果因为豆腐皮包子和枫露茶的原因,宝玉将其撵走,他将背负对乳母不敬、没有教养、寡情忘恩等骂名,这对宝玉立身处世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。不仅如此,对贾府的声誉也将产生负面影响,贾府是“钟鸣鼎食之家,诗书簪缨之族”,素以“仁义礼信”著称,若传出宝玉撵乳母之事,贾府的颜面何在!祖宗的颜面何在!袭人认为撵走李嬷嬷,对宝玉、贾府的声誉都将产生负面影响,必须加以阻止。但宝玉在气头上,温言善语必定不起作用,需用极端言辞以硬碰硬,以达到以毒攻毒之功效:“你立意要撵他也好,我们也都愿意出去,不如趁势连我们一齐撵了,我们也好,你也不愁再有好的来服侍你。”果然袭人的话语震住了宝玉,袭人用计成功地平息了事件。
在宝玉与其乳母李嬷嬷的紧张关系方面,真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。豆腐皮包子和枫露茶的阴影尚未完全消散,糖蒸酥酪的事件又闹上心头。袭人被母亲接回家吃年茶,恰巧元春从宫里赐出糖蒸酥酪。宝玉想起上次袭人喜欢吃这种东西,便命人留给袭人。宝玉见袭人回来,急命丫环取酥酪来给袭人吃,丫环们说被乳母李奶奶吃了。这一信息像电流一样穿过袭人的脑海,她既恨李奶奶不自尊自重,不吸取前事之教训,又担心宝玉会借题发作,她必须想出浇灭宝玉心头怒火的计策,化解宝玉与其乳母李嬷嬷的对立矛盾。宝玉刚要发火,袭人便笑着说道:“原来留的是这个,多谢费心。前儿我吃的时候好吃,吃过了好肚子疼,足闹的吐了才好。他吃了倒好,搁在这里白糟蹋了。”袭人的话语意味深长,既有对宝玉的感激,又有对李嬷嬷“帮忙”的感谢,对事理的阐释恰到好处,严丝合缝,叫人拍手叫绝。简单分析之:
袭人爱吃酥酪,宝玉留意在心。元春从宫中赐出糖蒸酥酪,宝玉特意留于袭人。因见袭人回府,宝玉急忙命人拿酥酪来给袭人吃,一是对袭人回府的亲近酬谢,二是透射出宝玉对袭人的关心、体贴。突然丫环说又被乳母李嬷嬷吃了,宝玉心中的怒火油然升腾,宝玉的情绪像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,变化不定。本来宝玉欢乐的心情在至高点上,听见说留给袭人的酥酪又被李妈妈吃了,宝玉欢乐的心情从制高点瞬间降到零点,愤怒的心情从零点瞬间窜到制高点。宝玉的这次发作会比上次更凶、更猛。为避免事态的扩大、升级,袭人赶忙用计将宝玉的注意力引开,并慢慢熄灭他的怒火。说道“原来留的是这个”,言外之意,我当是什么好东西呢,袭人装出一副对酥酪不屑一顾的姿态。但不论是不是好东西,也不论是不是袭人爱吃的东西,宝玉特意留给你的,就是对你的一片心意,你不能抹杀了他对你的一片真情,伤了宝玉的心。因此,袭人接着说道“多谢费心”,这是对宝玉事事处处想着自己的感谢。既然说酥酪不是什么好东西,那么,前几天为什么那么喜欢吃呢?袭人必须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。对此袭人做了三层解释:第一层是,吃的时候确实好吃,所以前几天说它好吃,感谢你记住了。第二层是,吃过之后好肚子疼,直到吐了才不疼了。说明前几天误以为酥酪是好东西吃了,但吃过之后肚子疼痛,直到最后吐了出来,肚子才不疼了。基于上次的教训,即使今天你把酥酪拿来了,我也不敢吃了。第三层是,感谢李妈妈吃了,否则就白浪费了。三层意思环环相扣,情真理明,让宝玉心悦口服。为使自己的善意谎言不被识破,袭人以“我只想吃风干栗子,你替我剥栗子”快速转移宝玉的注意视线,让宝玉信以为真,从而避免了宝玉同乳母李嬷嬷更加激烈的正面冲突。
宝玉心情烦躁,恰巧晴雯又失手跌了扇子,宝玉便训斥晴雯。晴雯不仅不虚心接受,反而与宝玉辩解吵闹。袭人作为宝玉屋里丫环的总管,必然要做安慰劝解之工作,这是她的职责。袭人首先了解事情的起因,然后安慰宝玉,批评晴雯不该与宝玉顶撞。袭人的做法合理合情,没有丝毫毛病。然而晴雯不仅不领情,反而又与袭人吵闹起来,晴雯情绪激动,言辞激烈,话语中夹枪带棒,连讽带刺,不给宝玉和袭人留任何脸面。晴雯揭短不留情,只图一时痛快,不计后果和影响,她以讥讽的言语,把袭人和宝玉偷试男女之情的事情和盘托出,这是袭人的软肋,是其美丽肌肤上的一块伤疤,说不得,碰不得。晴雯毫不留情地将其撕开,把血淋淋的伤口展示于众,这是在袭人的心上戳刀,让她伤心;这是在毁袭人的容,让她无脸见人。晴雯的行为激怒了贾宝玉,他决意即刻回明太太,撵走晴雯。
贾宝玉暴怒,事态骤然升级,局势突然失控,晴雯和袭人始料未及,挑起事端的晴雯顿时慌了手脚。袭人为了控制局面,平息事态,好言善语劝阻宝玉不要回禀太太,但宝玉决意已决,坚持要回禀太太。晴雯看到袭人劝阻无效,采取了以硬碰硬的方式,坚持即使一头碰死也决不离开怡红院。晴雯的言辞和态度进一步刺激了贾宝玉,他回禀太太撵走晴雯的态度更加坚决,眼看局势无法收场,袭人抛弃晴雯刚才对自己的伤害、侮辱,以保护晴雯的性命和宝玉的声誉大局为重,采用传统文化中最高贵的礼节——双膝跪下,跪请宝玉放弃回禀太太的决定。袭人的行为感动了贾宝玉,他放弃了回禀太太撵走晴雯的决定,一场不可收拾的僵局终于得以化解。袭人以牺牲自尊为代价替晴雯求情,表现了她掌控大局、化解矛盾的能力,折射出她不计前嫌、姐妹情深的高贵品质。
袭人为人持重,具有惜贫怜弱之美德。作为宝玉的丫环大总管、贾母的红人、王夫人的知己,其身份地位在怡红院乃至整个大观园丫环群中都是举足轻重的。但她并不依恃主子身份地位的高贵而对下人狐假虎威,相反她对下人十分怜悯厚道。第四十一回刘姥姥因高兴多喝了几碗黄酒,多吃了一些油腻食物,不免通泄起来。她在厕所蹲了半日,忽一起身,只觉头晕眼花,环顾四周,空无一人,皆是树木山石楼台房舍,来去的路已全然忘记,加之酒劲发作,刘姥姥踉踉跄跄沿着一条石子路慢慢前行。刘姥姥误打误撞,进入了宝玉的卧室。众人等她不见,担心刘姥姥是上了年纪的人,又喝了不少黄酒,别在厕所里晕倒发生意外,赶紧派人寻找。但婆子们四处寻找,均无刘姥姥的身影。袭人是一个心细的人,遇事考虑得多,考虑得细。她认为刘姥姥是喝醉了酒迷路了。袭人担心刘姥姥可能顺着石子路进怡红院,若她在院内随地呕吐、解手,那可不是小事。袭人匆忙回怡红院看视,果不出所料,刘姥姥扎手舞脚地仰躺在宝玉床上,鼾声如雷,酒气臭屁熏天。袭人见状惊恐万分,但她没有大呼小叫,让众人皆知,而是秘密处理刘姥姥醉卧贾宝玉“闺床”事件:首先,袭人急迫推醒刘姥姥,把她拉入小丫头的房间,尽快使刘姥姥离开宝玉的卧室,以免被宝玉或者丫环撞见;其次,急忙在宝玉卧室点上百合香,驱逐和遮掩刘姥姥的酒气臭屁之怪味,以免引起宝玉或者她人的质疑,产生不必要的麻烦;第三,面对刘姥姥的惊恐和自责,袭人不仅没有对这位来自农村、不懂贾府规矩的刘姥姥表现出丝毫的训斥和埋怨,而且拉她到小丫头的房间,亲自给刘姥姥倒茶,并且安慰道:“不相干,有我呢。”袭人把刘姥姥心中山一般的恐惧和担心全部承揽在自己身上,消除了刘姥姥心中的忧虑和恐惧;第四,为了尘封此事,以免节外生枝,袭人又以和蔼的口吻嘱咐刘姥姥千万不要说在宝玉房间睡过,只说醉倒在山子石上打了个盹儿。袭人这种息事止争、为人分忧的性格品质,在贾府那样“人人自危,明哲保身”的环境中,是难能可贵的。我们设想,假如这一情景被晴雯撞见,刘姥姥就会遭到一顿劈头盖脸的训斥,她大呼小叫,吵闹得人人皆知,那么刘姥姥在贾府中仅有的一点好感也会随之消失殆尽。曹雪芹安排袭人遇见并处理这一“事件”,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一细节来展现袭人特有的性格美。
袭人性格温和,说话办事温柔和善,无论是对屋里的丫环,还是对外面的婆子,从不发威惩治,因此有“贤袭人”之美称。袭人温顺善良,但屋里的丫环、外面的婆子对袭人和怡红院都格外敬畏,踏进怡红院,人人谨小慎微,说话办事谦恭礼让,不敢有丝毫放肆之举。袭人熟知怡红院每一个丫环的脾气、秉性、爱好、特长,在处理具体事件中,知人善用,充分利用一个人的长处,弥补另一个人的短板,这样人与人之间长短互补,形成了一个严丝合缝的“怡红”整体。第五十八回芳官的干娘每月收取芳官的月钱,却舍不得洗头膏给她洗头,用自己女儿洗头的剩水给芳官洗头,为此芳官与其干娘吵架。晴雯出来批评制止芳官的干娘,芳官的干娘不仅不收敛,反而与晴雯辩解起来。袭人见晴雯没有震慑住芳官的干娘,就对麝月说“我不会和别人拌嘴,晴雯性太急,你过去震吓他两句”。仔细品味袭人这句话,很耐人寻味,它向读者传递出这样的意蕴:袭人一向温和,不善和人吵架;晴雯虽然善于和人吵架,但性子太急,容易就事论事,不善于从礼节规矩层面阐述事理,不能形成威慑力;麝月性情温和,善于从礼节规矩层面阐发事理,逻辑性强,话语柔中显刚,容易产生震慑力。麝月走近芳官干娘说道:“你且别嚷,我且问你,别说我们这一处,你看满园子里,谁在主子屋里教导过女儿的?便是你的亲女儿,既分了房,自由主子打得骂得,再者大些的姑娘打得骂得,谁许老子娘又半中间管闲事了?都这样管,又叫她跟着我们学什么,越老越没了规矩!……”麝月的话语传递给芳官干娘四层意思:第一,满园子里大大小小的丫环若干,没有一个人敢在主子屋里教导自己的女儿,你是第一个敢于蔑视和践踏园内管理秩序的人;第二,怡红院是贾宝玉的住处,是贾母、王夫人最关心的地方,这里的规矩更多,管理秩序更严,你在宝玉跟前打骂、管教你的干女儿,是对宝玉的蔑视与不尊,说到底是对老祖宗和太太的蔑视与不尊;第三,对于分了房的丫环,主子和大丫环有打骂、管教的权力,她亲娘老子无权在主子跟前管教自己的女儿;第四,你是一个不懂规矩之人。芳官干娘是荣府三等人物,专管浆洗衣物,不曾有机会进入贾府从事传唤应答之差,更没有机会进入园子,因此不懂贾府特别是园内之规矩,她目无主子管教女儿的行为完全是一种撒野行为,理应受到严厉惩罚。麝月的话声音不高,分量却不轻,句句击中要害。她撇开洗头用品和用剩水洗头的具体事件,上升到父母该不该在主子跟前管教、打骂已经分房的女儿问题上,这是对贾府现有规矩、秩序的践踏与挑战。麝月把这顶沉重的帽子扣在芳官干娘头上,把她吓得坐卧不安,一味求饶,从而达到了震慑之目的。
袭人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,有读者喜爱她,有读者厌恶她,喜欢她的人认为袭人纯朴善良,为人处世低调热情;厌恶她的人认为袭人表面纯朴善良,内心奸诈,是王夫人安插在宝玉身边的“卧底”,负责监督、汇报贾宝玉同所有女孩子交往的言行,因此怡红院中发生的一切事情王夫人都一清二楚。更有甚者,认为袭人是害死晴雯的帮凶。袭人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,不能仅靠自己的喜好妄言臆断,而要仔细研读文本,细细揣摩文字背后的意蕴,做到“意从文出”,言之有据。结合《红楼梦》文本中有关袭人的情节,具体分析袭人是不是王夫人的耳目,是不是怡红院的告密者?通过分析,还原袭人的真实面目。
翻检一百二十回《红楼梦》,在贾宝玉成亲之前,袭人与王夫人有交集出现的情境共有十次,分别是:
第二,不能毁谤读书之人。你不论是否喜欢读书,在老爷跟前都要做出喜欢读书的样子,让老爷在别人跟前不至十分难堪。贾府是钟鸣鼎食之家,更是“翰墨诗书之族”,老爷自幼酷爱读书,虽然皇上因恤先臣,额外赐老爷主事之衔,令其入部学习,后擢升员外郎,但在众人眼里,老爷俨然就是以科举立身扬名的楷模。老太太、老爷、太太把光宗耀祖的重任寄托于你。你不喜爱读书已让老爷羞愧不堪;你人前人后批驳诮谤,胡说什么除“明明德”之外无书,都是当下之人不能解圣人之书,自己另出己意,混编胡纂出来的。谁要是读书上进,你就说他是“禄蠹”。这些话老爷听了怎能不生气?你叫老爷在读书人面前何以站立?
第三,再不可毁僧谤道,调脂弄粉。在袭人看来,僧人和道士每天诵经念佛,一心向善,得到神灵的指点,代表神灵为百姓祛病消灾,理应得到尊重。如果毁僧谤道,会受到神灵的惩罚。因此袭人劝说贾宝玉以后不准再有毁僧谤道的言行。“调脂弄粉”是女孩子的事情,袭人劝说贾宝玉改掉“调脂弄粉”的毛病,是希望贾宝玉具有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和干一番事业雄心志向。
第四,不准再吃别人嘴上擦的胭脂。贾宝玉自小在女孩儿堆里成长,与女孩儿玩耍、嬉笑、厮闹已成习惯。古代女子没有今天“雅诗兰黛”、“巴黎欧莱雅”、“香奈儿”等名目繁多的化妆品,只有胭脂、雪花膏等屈指可数的几种。女子要想美一下,就得自己和胭脂膏子,贾宝玉喜欢和女孩子一起和胭脂膏子,既有趣又好玩儿。女孩子在脸上擦上胭脂显得红润、靓丽。贾宝玉喜欢女孩子漂亮,与她们扯衣搂脖嬉闹、厮鬓摩擦,小时候用舌头触碰女孩子脸上的胭脂,是为了好玩儿、有趣,让贾宝玉吃自己脸上的胭脂是女孩子逗贾宝玉的方式。胭脂的滋味和女孩子细嫩的皮肤给了贾宝玉特别的享受,久而久之,就形成了“爱红”的毛病。从表象上看,贾宝玉是在吃女孩子脸上的胭脂,从本质上说,他在享受亲吻女孩子脸的感觉。袭人是最懂贾宝玉心理的人,一切表象都难以蒙蔽她的眼睛。在袭人的内心深处,已经把贾宝玉视为自己未来的丈夫,虽然不能为妻只能为妾,但贾宝玉对其他女孩子过分亲昵的举动已经刺痛了袭人爱的神经。为了阻止以后贾宝玉的嘴唇、舌头触及女孩子的脸颊——吻,省却内心的醋意和烦恼,袭人借此机会劝说贾宝玉痛改之。
袭人淳朴善良,性格温和,为人做事低调热情,在人事关系复杂的荣宁两府有着很好的口碑。袭人不善言谈,但虑事细致周密,凡事总能从大局出发,以贾宝玉和怡红院的声誉利益为重,对一些非原则行的生活琐事,袭人总是谦让包容,一笑了之。因此,对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总能得心应手,恰到好处,显示出高超的处事能力。李嬷嬷是宝玉的奶娘,宝玉自小吃她的奶长大。按照贾府规矩,小主子对奶娘必须尊重,牢记吃奶之恩,不能因为自己长大了,不吃奶了,就把奶娘弃之一边,视同一般奴才。但奶娘也要明确自己的奴才身份,摆正自身位置,正确处理尊重小主子与被小主子尊重的关系,否则就会引起小主子的反感。宝玉的奶娘李嬷嬷就是这样的人,她仗着自己是宝玉的奶娘,又是上了年纪的人,所以有些倚老卖老做派,这激起了贾宝玉的极大反感。第八回贾宝玉、林黛玉到梨香院看望薛宝钗,薛姨妈留茶留饭,席间李嬷嬷几次劝阻宝玉不要吃酒,搅乱了宝玉的好心情。客观地说,李嬷嬷的行为并没有错,她也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责,但是,李嬷嬷没有把握好场景和语气,在宝玉示好央求、薛姨妈包揽全部责任的时刻,李嬷嬷依然不依不饶,搬出贾政震慑宝玉,这不能不说有些迂腐。宝玉乃至席间之人对其怨恨和不理解也就成为了必然。
李嬷嬷一方面拿规矩严格约束宝玉,一方面工作懈怠、耍滑,这让贾宝玉更加气愤。就在薛姨妈为贾宝玉撑腰壮胆,让其放心吃酒的时候,李嬷嬷以换衣服为由回家了。宝玉对李嬷嬷擅离职守的行为极为不满,当贾母询问“李**怎么不见”的时候,众人不敢回答,宝玉阴阳怪气地回答道:“他比老太太还受用呢,问他做什么!没有他只怕我还多活两日。”不难看出,宝玉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奶娘李嬷嬷的不满和憎恨。
宝玉对丫环尤其是袭人和晴雯特别好,每每遇到她们爱吃的、爱玩儿的东西,总是想办法弄来给她们吃,给她们玩儿。宝玉早上在宁府吃饭,席上有豆腐皮包子,他想着晴雯爱吃,就假装说自己爱吃,叫尤氏派人送一盘过来留着晚上吃。不料被李嬷嬷拿回家给他孙子吃了,这件事让宝玉心中十分恼火。因喝茶想起早起泡的枫露茶,于是问茜雪道:“早起沏了一碗枫露茶,我说过,那茶是三四次后才出色的,这会子怎么又沏了这个茶来?”茜雪回答道:“我原是留着的,那会子李奶奶来了,他要尝尝,就给他吃了。”宝玉听完忍无可忍,将手中的茶杯摔在地上,质问茜雪道:“他是你那一门子的奶奶,你们这么孝敬他?不过是仗着我小时候吃过他几日奶罢了。如今逞的他比祖宗还大了。如今我又吃不着奶了,白白的养着祖宗作什么!”宝玉决意立刻回禀贾母,撵走乳母。
袭人躺在床上并未真睡,因为豆腐皮包子和枫露茶的事情,宝玉动气发怒,甩了茶杯,还要立刻回禀贾母将乳母撵走。袭人感觉事情严重,赶紧过来平息事端。首先封锁消息,不使之扩散,把问题处理在内部和基层。贾母听见宝玉高声说话,又有摔杯子的声音,派人询问怎么了。袭人以自己倒茶被雪滑倒,失手砸了茶杯将问题遮掩过去。其次安慰宝玉,控制事态,不将问题复杂化。李嬷嬷虽是奴才,但不是一般的奴才,她是宝玉的乳母。乳母对小主子有养育之恩,小主子对乳母要有感恩之情。虽然李嬷嬷有侍功自大、狐假虎威的毛病,但如果因为豆腐皮包子和枫露茶的原因,宝玉将其撵走,他将背负对乳母不敬、没有教养、寡情忘恩等骂名,这对宝玉立身处世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。不仅如此,对贾府的声誉也将产生负面影响,贾府是“钟鸣鼎食之家,诗书簪缨之族”,素以“仁义礼信”著称,若传出宝玉撵乳母之事,贾府的颜面何在!祖宗的颜面何在!袭人认为撵走李嬷嬷,对宝玉、贾府的声誉都将产生负面影响,必须加以阻止。但宝玉在气头上,温言善语必定不起作用,需用极端言辞以硬碰硬,以达到以毒攻毒之功效:“你立意要撵他也好,我们也都愿意出去,不如趁势连我们一齐撵了,我们也好,你也不愁再有好的来服侍你。”果然袭人的话语震住了宝玉,袭人用计成功地平息了事件。
在宝玉与其乳母李嬷嬷的紧张关系方面,真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。豆腐皮包子和枫露茶的阴影尚未完全消散,糖蒸酥酪的事件又闹上心头。袭人被母亲接回家吃年茶,恰巧元春从宫里赐出糖蒸酥酪。宝玉想起上次袭人喜欢吃这种东西,便命人留给袭人。宝玉见袭人回来,急命丫环取酥酪来给袭人吃,丫环们说被乳母李奶奶吃了。这一信息像电流一样穿过袭人的脑海,她既恨李奶奶不自尊自重,不吸取前事之教训,又担心宝玉会借题发作,她必须想出浇灭宝玉心头怒火的计策,化解宝玉与其乳母李嬷嬷的对立矛盾。宝玉刚要发火,袭人便笑着说道:“原来留的是这个,多谢费心。前儿我吃的时候好吃,吃过了好肚子疼,足闹的吐了才好。他吃了倒好,搁在这里白糟蹋了。”袭人的话语意味深长,既有对宝玉的感激,又有对李嬷嬷“帮忙”的感谢,对事理的阐释恰到好处,严丝合缝,叫人拍手叫绝。简单分析之:
袭人爱吃酥酪,宝玉留意在心。元春从宫中赐出糖蒸酥酪,宝玉特意留于袭人。因见袭人回府,宝玉急忙命人拿酥酪来给袭人吃,一是对袭人回府的亲近酬谢,二是透射出宝玉对袭人的关心、体贴。突然丫环说又被乳母李嬷嬷吃了,宝玉心中的怒火油然升腾,宝玉的情绪像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,变化不定。本来宝玉欢乐的心情在至高点上,听见说留给袭人的酥酪又被李妈妈吃了,宝玉欢乐的心情从制高点瞬间降到零点,愤怒的心情从零点瞬间窜到制高点。宝玉的这次发作会比上次更凶、更猛。为避免事态的扩大、升级,袭人赶忙用计将宝玉的注意力引开,并慢慢熄灭他的怒火。说道“原来留的是这个”,言外之意,我当是什么好东西呢,袭人装出一副对酥酪不屑一顾的姿态。但不论是不是好东西,也不论是不是袭人爱吃的东西,宝玉特意留给你的,就是对你的一片心意,你不能抹杀了他对你的一片真情,伤了宝玉的心。因此,袭人接着说道“多谢费心”,这是对宝玉事事处处想着自己的感谢。既然说酥酪不是什么好东西,那么,前几天为什么那么喜欢吃呢?袭人必须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。对此袭人做了三层解释:第一层是,吃的时候确实好吃,所以前几天说它好吃,感谢你记住了。第二层是,吃过之后好肚子疼,直到吐了才不疼了。说明前几天误以为酥酪是好东西吃了,但吃过之后肚子疼痛,直到最后吐了出来,肚子才不疼了。基于上次的教训,即使今天你把酥酪拿来了,我也不敢吃了。第三层是,感谢李妈妈吃了,否则就白浪费了。三层意思环环相扣,情真理明,让宝玉心悦口服。为使自己的善意谎言不被识破,袭人以“我只想吃风干栗子,你替我剥栗子”快速转移宝玉的注意视线,让宝玉信以为真,从而避免了宝玉同乳母李嬷嬷更加激烈的正面冲突。
宝玉心情烦躁,恰巧晴雯又失手跌了扇子,宝玉便训斥晴雯。晴雯不仅不虚心接受,反而与宝玉辩解吵闹。袭人作为宝玉屋里丫环的总管,必然要做安慰劝解之工作,这是她的职责。袭人首先了解事情的起因,然后安慰宝玉,批评晴雯不该与宝玉顶撞。袭人的做法合理合情,没有丝毫毛病。然而晴雯不仅不领情,反而又与袭人吵闹起来,晴雯情绪激动,言辞激烈,话语中夹枪带棒,连讽带刺,不给宝玉和袭人留任何脸面。晴雯揭短不留情,只图一时痛快,不计后果和影响,她以讥讽的言语,把袭人和宝玉偷试男女之情的事情和盘托出,这是袭人的软肋,是其美丽肌肤上的一块伤疤,说不得,碰不得。晴雯毫不留情地将其撕开,把血淋淋的伤口展示于众,这是在袭人的心上戳刀,让她伤心;这是在毁袭人的容,让她无脸见人。晴雯的行为激怒了贾宝玉,他决意即刻回明太太,撵走晴雯。
贾宝玉暴怒,事态骤然升级,局势突然失控,晴雯和袭人始料未及,挑起事端的晴雯顿时慌了手脚。袭人为了控制局面,平息事态,好言善语劝阻宝玉不要回禀太太,但宝玉决意已决,坚持要回禀太太。晴雯看到袭人劝阻无效,采取了以硬碰硬的方式,坚持即使一头碰死也决不离开怡红院。晴雯的言辞和态度进一步刺激了贾宝玉,他回禀太太撵走晴雯的态度更加坚决,眼看局势无法收场,袭人抛弃晴雯刚才对自己的伤害、侮辱,以保护晴雯的性命和宝玉的声誉大局为重,采用传统文化中最高贵的礼节——双膝跪下,跪请宝玉放弃回禀太太的决定。袭人的行为感动了贾宝玉,他放弃了回禀太太撵走晴雯的决定,一场不可收拾的僵局终于得以化解。袭人以牺牲自尊为代价替晴雯求情,表现了她掌控大局、化解矛盾的能力,折射出她不计前嫌、姐妹情深的高贵品质。
袭人为人持重,具有惜贫怜弱之美德。作为宝玉的丫环大总管、贾母的红人、王夫人的知己,其身份地位在怡红院乃至整个大观园丫环群中都是举足轻重的。但她并不依恃主子身份地位的高贵而对下人狐假虎威,相反她对下人十分怜悯厚道。第四十一回刘姥姥因高兴多喝了几碗黄酒,多吃了一些油腻食物,不免通泄起来。她在厕所蹲了半日,忽一起身,只觉头晕眼花,环顾四周,空无一人,皆是树木山石楼台房舍,来去的路已全然忘记,加之酒劲发作,刘姥姥踉踉跄跄沿着一条石子路慢慢前行。刘姥姥误打误撞,进入了宝玉的卧室。众人等她不见,担心刘姥姥是上了年纪的人,又喝了不少黄酒,别在厕所里晕倒发生意外,赶紧派人寻找。但婆子们四处寻找,均无刘姥姥的身影。袭人是一个心细的人,遇事考虑得多,考虑得细。她认为刘姥姥是喝醉了酒迷路了。袭人担心刘姥姥可能顺着石子路进怡红院,若她在院内随地呕吐、解手,那可不是小事。袭人匆忙回怡红院看视,果不出所料,刘姥姥扎手舞脚地仰躺在宝玉床上,鼾声如雷,酒气臭屁熏天。袭人见状惊恐万分,但她没有大呼小叫,让众人皆知,而是秘密处理刘姥姥醉卧贾宝玉“闺床”事件:首先,袭人急迫推醒刘姥姥,把她拉入小丫头的房间,尽快使刘姥姥离开宝玉的卧室,以免被宝玉或者丫环撞见;其次,急忙在宝玉卧室点上百合香,驱逐和遮掩刘姥姥的酒气臭屁之怪味,以免引起宝玉或者她人的质疑,产生不必要的麻烦;第三,面对刘姥姥的惊恐和自责,袭人不仅没有对这位来自农村、不懂贾府规矩的刘姥姥表现出丝毫的训斥和埋怨,而且拉她到小丫头的房间,亲自给刘姥姥倒茶,并且安慰道:“不相干,有我呢。”袭人把刘姥姥心中山一般的恐惧和担心全部承揽在自己身上,消除了刘姥姥心中的忧虑和恐惧;第四,为了尘封此事,以免节外生枝,袭人又以和蔼的口吻嘱咐刘姥姥千万不要说在宝玉房间睡过,只说醉倒在山子石上打了个盹儿。袭人这种息事止争、为人分忧的性格品质,在贾府那样“人人自危,明哲保身”的环境中,是难能可贵的。我们设想,假如这一情景被晴雯撞见,刘姥姥就会遭到一顿劈头盖脸的训斥,她大呼小叫,吵闹得人人皆知,那么刘姥姥在贾府中仅有的一点好感也会随之消失殆尽。曹雪芹安排袭人遇见并处理这一“事件”,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一细节来展现袭人特有的性格美。
袭人性格温和,说话办事温柔和善,无论是对屋里的丫环,还是对外面的婆子,从不发威惩治,因此有“贤袭人”之美称。袭人温顺善良,但屋里的丫环、外面的婆子对袭人和怡红院都格外敬畏,踏进怡红院,人人谨小慎微,说话办事谦恭礼让,不敢有丝毫放肆之举。袭人熟知怡红院每一个丫环的脾气、秉性、爱好、特长,在处理具体事件中,知人善用,充分利用一个人的长处,弥补另一个人的短板,这样人与人之间长短互补,形成了一个严丝合缝的“怡红”整体。第五十八回芳官的干娘每月收取芳官的月钱,却舍不得洗头膏给她洗头,用自己女儿洗头的剩水给芳官洗头,为此芳官与其干娘吵架。晴雯出来批评制止芳官的干娘,芳官的干娘不仅不收敛,反而与晴雯辩解起来。袭人见晴雯没有震慑住芳官的干娘,就对麝月说“我不会和别人拌嘴,晴雯性太急,你过去震吓他两句”。仔细品味袭人这句话,很耐人寻味,它向读者传递出这样的意蕴:袭人一向温和,不善和人吵架;晴雯虽然善于和人吵架,但性子太急,容易就事论事,不善于从礼节规矩层面阐述事理,不能形成威慑力;麝月性情温和,善于从礼节规矩层面阐发事理,逻辑性强,话语柔中显刚,容易产生震慑力。麝月走近芳官干娘说道:“你且别嚷,我且问你,别说我们这一处,你看满园子里,谁在主子屋里教导过女儿的?便是你的亲女儿,既分了房,自由主子打得骂得,再者大些的姑娘打得骂得,谁许老子娘又半中间管闲事了?都这样管,又叫她跟着我们学什么,越老越没了规矩!……”麝月的话语传递给芳官干娘四层意思:第一,满园子里大大小小的丫环若干,没有一个人敢在主子屋里教导自己的女儿,你是第一个敢于蔑视和践踏园内管理秩序的人;第二,怡红院是贾宝玉的住处,是贾母、王夫人最关心的地方,这里的规矩更多,管理秩序更严,你在宝玉跟前打骂、管教你的干女儿,是对宝玉的蔑视与不尊,说到底是对老祖宗和太太的蔑视与不尊;第三,对于分了房的丫环,主子和大丫环有打骂、管教的权力,她亲娘老子无权在主子跟前管教自己的女儿;第四,你是一个不懂规矩之人。芳官干娘是荣府三等人物,专管浆洗衣物,不曾有机会进入贾府从事传唤应答之差,更没有机会进入园子,因此不懂贾府特别是园内之规矩,她目无主子管教女儿的行为完全是一种撒野行为,理应受到严厉惩罚。麝月的话声音不高,分量却不轻,句句击中要害。她撇开洗头用品和用剩水洗头的具体事件,上升到父母该不该在主子跟前管教、打骂已经分房的女儿问题上,这是对贾府现有规矩、秩序的践踏与挑战。麝月把这顶沉重的帽子扣在芳官干娘头上,把她吓得坐卧不安,一味求饶,从而达到了震慑之目的。
袭人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,有读者喜爱她,有读者厌恶她,喜欢她的人认为袭人纯朴善良,为人处世低调热情;厌恶她的人认为袭人表面纯朴善良,内心奸诈,是王夫人安插在宝玉身边的“卧底”,负责监督、汇报贾宝玉同所有女孩子交往的言行,因此怡红院中发生的一切事情王夫人都一清二楚。更有甚者,认为袭人是害死晴雯的帮凶。袭人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,不能仅靠自己的喜好妄言臆断,而要仔细研读文本,细细揣摩文字背后的意蕴,做到“意从文出”,言之有据。结合《红楼梦》文本中有关袭人的情节,具体分析袭人是不是王夫人的耳目,是不是怡红院的告密者?通过分析,还原袭人的真实面目。
翻检一百二十回《红楼梦》,在贾宝玉成亲之前,袭人与王夫人有交集出现的情境共有十次,分别是:
背景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