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处是通过贾母的视阈,对薛宝钗的居所室内陈设、个人用品进行了全方位审视。
及进了屋,雪洞一般,一色玩器全无,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**,并两部书,茶奁茶杯而已。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,衾褥也十分朴素。贾母叹道:“这孩子太老实了。你没有陈设,何妨和你姨娘要些。我也不理论,也没有想到,你们的东西自然在家里没带了来。”说着,命鸳鸯去取些古董来,又嗔着凤姐儿:“不送些玩器来与你妹妹,这样小气。”王夫人凤姐儿等都笑回说:“他自己不要的。我们原送了来,他都退回去了。”薛姨妈也笑说:“他在家里也不大弄这些东西的。”贾母摇头道:“使不得,虽然他省事,倘或来一个亲戚,看着不象;二则年轻的姑娘们,房里这样素净,也忌讳如今让我替你收拾,包管又大方又素净。我的梯己两件,收到如今,没给宝玉看见过,若经了他的眼,也没了。”说着叫过鸳鸯来,亲吩咐道:“你把那石头盆景和那架纱桌瓶,还有个墨烟冻石鼎,这三样摆在这案上就够了,再把那水墨字画白绫帐子拿来,把这帐子换了。”“第四十回,
一般来说,老年人喜欢淡雅素净,年轻人喜欢活泼鲜艳,年轻人的房间陈设往往张扬个性,充满**与梦想的青春气息。然而,薛宝钗的房间却“雪洞一般”,用“雪洞”形容宝钗的住处,意在说明宝钗房间陈设格调的冷,进而暗喻宝钗内心的“冷”。由贾母的视阈和内心说出,意蕴更加非凡。贾母对薛宝钗喜好素净的程度感到担忧,宝钗虽是花季少女,却缺少少女的青春与活力,更缺少少女内心的躁动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。贾母意识到了宝钗性格与心理问题,对自己没有及时关注宝钗深感自责。她对王熙凤的批评,实际上是对自己的批评。然而众人——王夫人、王熙凤、薛姨妈却未能意识到薛宝钗性格和心理上存在着缺陷。为了尽快矫正宝钗过分爱素净的习惯,贾母以“倘或来一个亲戚,看着不象;二则年轻的姑娘们,房里这样素净,也忌讳”为由,坚持亲自为宝钗装扮屋子,贾母的第一个理由是虚的,是引子;第二个理由是实的,是贾母强行为宝钗装饰屋子的真正目的所在。她把自己的梯己爱物——石头盆景、纱桌瓶、墨烟冻石鼎摆在桌案上,墙上挂上了水墨字画,床上换上了白绫帐。“石头盆景”彰显生机与活力;“纱桌瓶”彰显小巧玲珑的精致和少女的秘密;“墨烟冻石鼎”彰显富贵和权力;“水墨字画”彰显文墨书香气息;“白绫帐”彰显浪漫洁静。经过贾母亲手装饰,房间的格调、景色焕然一新,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青春气息,同时又兼具浪漫与纯洁、高贵与文静的闺房神韵,与原先的格调、景色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心态。薛宝钗“内热”是对其少女思想、心理的隐蔽书写,她感情丰富,读文通史,有着对爱情和未来家庭的美好设想,她理想中的丈夫是仕途上飞黄腾达、学问上满腹经纶、人品上儒雅稳重,融“修身”、“齐家”、“治国”于一身的伟丈夫,她自己则是贤妻良母、相夫教子的贤内助,夫妻恩爱,相敬如宾。薛宝钗是当下的封建淑女,她对未来人生、家庭的设想只能埋藏于心,不敢外露半点儿,因此,她外表的言行并非是其内心所想,“外冷”则是封建礼教罩在宝钗身上的外衣。
宝钗时时处处规约自己的言行,努力扮演封建社会所颂扬的淑女形象。第四十回林黛玉在行酒令时不小心,顺口说出《牡丹亭》中“良辰美景奈何天”的诗句,宝钗便给她讲解读书明理的道理,她说:“男人们读书不明理,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,何况你我,就连作诗写字等事,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,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。男人们读书名利,辅国治民,这便好了。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,读了书倒更坏了。这是书误了他,可惜他也把书糟蹋了,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,倒没有什么大害处。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,偏又认得了字,既认得了字,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,最怕见了些杂书,移了性情,就不可救了。”第六十四回林黛玉感慨古代绝色女子可欣可羡可悲可叹的终身遭际,薛宝钗又对林黛玉说:“自古道‘女子无才便是德’,总以贞静为主,女工还是第二件,其余诗词,不过是闺中游戏,原可以会可以不会。咱们这样人家的姑娘,倒不要这样才华的名誉。”薛宝钗时时处处以“妇德”、“妇容”、“妇言”、“妇功”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,她认为女子的第一要务是“德”,要有正身立本的品德。其次是“容”,女子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,不可轻浮随便。第三是“言”,女子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,能理解别人所言,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。最后是“功”,即治家之道,包括相夫教子、尊老爱幼、针黹纺织等生活能力。在薛宝钗的思想意识里,读书作诗是闲暇之时的玩意儿,是生活的调味品,并且所读之书、所作之诗必须符合“四德”的基本要求,凡是有悖于“妇德”、“妇容”、“妇言”、“妇功”的言辞诗句,都是不雅之言语,女子应该羞于言,缄于口。第五十一回薛宝琴作怀古诗十首,众人看后都称奇道妙,赞誉不绝,唯宝钗对《浦东寺怀古》和《梅花观怀古》提出异议,宝钗反对的表层理由是前八首皆有史可鉴,有源可循,后两首无史可考。而宝钗反对的真正理由并非是无据可考,而是《浦东寺怀古》和《梅花观怀古》都是以爱情为内容的诗篇。《浦东寺怀古》的素材源自《西厢记》中红娘撮合崔莺莺与张生幽会“成亲”故事;《梅花观怀古》的素材来自《牡丹亭》中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。薛宝钗认为女子之诗、之文,都应该以清新的格调,或抒情,或怀古,叙说那些昂扬向上的人或景,她认为女孩儿吟作以男欢女爱为内容的诗句,有失女孩儿之体统。所以建议另作两首。这是宝钗的性格使然,是其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,是骨子里的东西,并非虚伪做作。这是薛宝钗的人生准则,也是她的生活基调。
薛宝钗严格遵从当下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与标准,被认为是德行、修养兼备之人。薛宝钗在贾府中口碑极好,上至贾母、王夫人、邢夫人,中至贾探春、史湘云,下至赵姨娘、袭人以及丫环婆子,无人不夸薛宝钗为人和气、大方。贾府人员众多,“帮派”林立,关系复杂,稍不留意不是得罪这个,就是得罪那个,是一个不敢多走一步路,不敢多说一句话的地方。然而,薛宝钗却能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,与各帮派、各层次人员和谐相处,赢得众人称赞。
坚持“一视同仁”原则,不做“抬高一个贬低一个”的傻事。现实生活中,经常出现“抬高一个贬低一个”的案例,这是最不明智的举止,因为它不是一个正负能够抵消的零结果的中和反应,而是一个会产生负果远远大于正果的负担物。你“抬高”一个人,他/她高兴最多是一时的,如果言语、技巧拙劣,不仅得不到被抬高人的欢心,还会让被抬高人产生反感。你若“贬低”一个人,一旦让他/她知晓,你将得罪于他/她。所以“抬高一个贬低一个”的处事方式是愚蠢的。
聪慧的薛宝钗,对荣府中两个代表性人物贾宝玉和贾环,采取“一视同仁”的处事原则,收到了难以想象的效果。特别是把贾环与贾宝玉等同看视,赢得了包括底层丫头、婆子的真心赞誉。贾宝玉自小受老太太宠爱,与老太太同吃同住,在各方面都享受特殊待遇,贾赦、贾珍、贾琏、邢夫人、王熙凤诸人都对贾宝玉高看三分;贾环由于自身不长进等原因,不仅老太太不待见他,王夫人、邢夫人、王熙凤等人也不待见他。薛宝钗涵养深厚,深知自己是贾府的客人,不会长期居住于此,所以对所有的人都表现出了友好、仁爱、平等的处事原则。她有时也会巴结老太太,但不会在众人面前抬高宝玉,贬低贾环,以免承担得罪赵姨娘的后果,更不会落得“势利眼”的骂名。在对待贾宝玉与贾环的问题上,她坚持一碗水端平的原则,等同看视他们兄弟二人。她追求的效果是“不求他人夸好,但求无人说过”。事实上,“无人说过”便是对薛宝钗莫大的赞誉。
袭人是丫环中的代表,处理好与袭人的关系,赢得袭人的好评显得尤为重要。在贾府中,丫环身份、地位的高低由其主子身份、地位所决定,宝玉是贾母的心肝宝贝,是贾母所有儿孙中最受宠的一个,因此,贾宝玉的丫环袭人的地位,除了贾母的丫环鸳鸯外,无人与其比肩。薛宝钗在搭建与袭人的感情桥梁时,紧紧抓住袭人全身心关爱贾宝玉的心理特点,从细微处入手,采用文火慢炖的方式,把文雅、博学、贤惠、达理等美好元素填满袭人的心房。她关心贾宝玉的人生未来,规劝贾宝玉读书上进,立身扬名,即使不以读书为要博取功名,也要经常与达官贵人交往,谈讲、倾听仕途经济的学问,学习应酬事务的经验,广结宾朋,公事、私事皆有照应。贾宝玉厌恶读书,视追求功名的仕宦之人为**、禄蠹,薛宝钗的言语激起贾宝玉的反感,他舍弃亲戚情面,拔腿而走,置薛宝钗于十分尴尬之境地——满脸通红,说也不是,不说也不是。这一情境袭人看在眼里,急在心中——她恨贾宝玉不识好歹,不顾情面;袭人担心宝玉的行为惹恼宝钗,影响姐弟关系。但薛宝钗并未记恨贾宝玉,姐弟关系一如往常。薛宝钗的素养让袭人钦佩万分,人前背后总是称颂薛宝钗:提起宝姑娘真真叫人敬重,有涵养,心地宽广。在生活琐事上,薛宝钗以情感人。贾宝玉的衣服鞋袜须由袭人亲手来做,活计多、要求高。袭人本想借史湘云来荣府玩耍之机,请她帮忙为贾宝玉做鞋。薛宝钗提醒袭人,史湘云家境困难,在家做不得主,不自由,日夜做活已经很累了,来到这里就让她好好地清闲清闲、休息休息。薛宝钗的话语感动了袭人,薛宝钗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光辉形象稳固地矗立在了袭人的心中。
关心史湘云赢得客人的赞誉。史湘云对成立诗社非常高兴,于是主动提出做一东道,邀请众位姐妹。史湘云这一决定,把自己推到了两难的境地:一是,史湘云无经济实力做东道。她无父无母,寄居在叔叔婶婶家,在家不仅做不得主,而且经济窘困,每月只有几串钱。即使把她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,也是不够的。再说,史湘云把所有积蓄都拿出来做东道花尽了,这件事若传到她婶婶的耳朵里,婶婶必然责怪于她,史湘云在家的处境就更加艰难。二是,史湘云已经把话说出来了,如果不办无法向众人交代,想办又没有钱。正在史湘云进退两难、无计可施之时,薛宝钗为史湘云想出了一个妙计,帮她摆脱了困境:薛宝钗依仗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在母亲哥哥跟前说话算数的优势,向哥哥要几篓极肥的螃蟹,请老太太、太太等人到园子里赏桂花吃螃蟹,待老太太、太太等人离开后,姊妹们再开始作诗。这样一举数得:吃螃蟹是物质层面的生活,作诗是精神层面的生活,前者是序曲,后者是**,既兑现了史湘云主动做东的承诺,又免除了她经济无着落的苦恼,最终结果是赢得史湘云的敬重与感激。
薛宝钗抓住赵姨娘渴望尊重、追求平等的心理,在一些细微事件上给予其“尊重”与“平等”,赢得以赵姨娘为代表的被压抑、受歧视的底层人的赞誉。在贾府中,赵姨娘虽说是半主半奴的姨娘身份,但其地位低下,既不如自己的女儿贾探春、儿子贾环,也不如有脸面的丫环如鸳鸯、袭人。她处在被压抑、被歧视的境地。事实证明,越是被压抑、受歧视的人,越是渴望得到尊重;只要稍微给予她/他一点尊重,她/他就很容易满足,感恩之心超出那些被尊崇、受追捧之人的几倍甚至十几倍。薛宝钗深知赵姨娘的这种心理,把哥哥薛蟠从江南带回来的一些小玩意儿,特意派丫环莺儿送给了贾环。赵姨娘渴望尊重、平等的心理得到极大满足,她欢喜异常,夸赞说:“怨不得别人都说那宝丫头好,会做人,很大方,如今看起来果然不错。他哥哥能带了多少东西来,他挨门儿送到,并不遗漏一处,也不漏出谁薄谁厚,连我们这样没时运的,他都想了。若是那林丫头,他把我们娘们儿正眼也不瞧,哪里还肯送我们东西?……真是大户人家的姑娘,又展样,又大方,怎不叫人敬服呢。”赵姨娘那张宣传员似的嘴,对薛宝钗为人处世的赞誉,起到了免费广告宣传的效应。
宝钗不是一个自我的人,她说话做事总是考虑环境、气氛和众人的感受,不以自己的情绪影响大家的兴致。清虚观打醮有一段文字,显见宝钗的气度与涵养:
贾母因看见有个赤金点翠的金麒麟,便伸手拿了起来,笑道:“这件东西好像我看见谁家的孩子也带着这么一个的。”
宝钗笑道:“史妹妹有一个,比这个小些。”
宝玉道:“他这么往我们家去住着,我也没看见。”
探春笑道:“宝姐姐有心,不管什么他都记得。”
林黛玉冷笑道:“他在别的上面还有限,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。”
宝钗听说,便回头装没听见。“第二十九回,
对宝钗回答贾母问话的言语,探春、宝玉、贾母都能客观准确的理解其意,唯有黛玉曲解宝钗的本意。黛玉对宝钗存有介意和敌意,特别是事关宝玉的事情,黛玉更是加倍留心,留心观察宝钗的一言一行,不时以不咸不酸的话语讽刺宝钗、警示宝玉,这是黛玉对宝玉爱意的外露,也是对爱情不自信的体现。自己想得到,却又没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,想“预定”,又怕别人捷足先登,因而采取“清君侧”的战略,凡是与宝玉来往的女性,特别是有着“金玉良缘”之说的宝钗,黛玉都采取严密监视,设置重重屏障,用嘲讽、暗示、提醒等方式,将其示爱的言行斩杀、屏蔽在外围,决不能让其进入宝玉的思想内心中去。史湘云戴的金麒麟虽然与宝玉没有直接关系,但有间接的关系,它从一个方面说明宝钗特别关注佩戴在身上的物件。在《红楼梦》中,身上佩戴物件的有三个人:史湘云、薛宝钗和贾宝玉。林黛玉嘲讽薛宝钗别的事不留心,只留心别人戴的东西,明说留心史湘云的金麒麟,暗说留心贾宝玉的“通灵宝玉”。如果宝钗相信“金玉”之说,那就对黛玉构成了威胁,所以黛玉使用了嘲讽的武器进行“驱杀”。林黛玉的一个“冷笑”道出了她对宝钗的蔑视和不齿。冷嘲热讽是黛玉对宝钗的一贯态度。林黛玉由薛宝钗注意史湘云的金麒麟,联想到她必然注意贾宝玉的“通灵宝玉”,由宝玉的“通灵玉”联想到宝钗的“金锁”,由“通灵宝玉”和“金锁”想到了宝玉和宝钗的“金玉良缘”之说,心中醋意骤起,敌意顿生。
宝钗对黛玉嘲讽的话语虽然不舒服,但她采取了容忍和不计较的态度:“回头装没有听见”彰显了宝钗的宽容与大度。如果宝钗和黛玉一样,也以嘲讽的言语回敬黛玉,那现场的气氛就会冷滞,宝钗、黛玉、宝玉就会不欢而散,贾母就会不高兴。以亲戚的身份惹主人不高兴,就会引起主人的讨厌。再者,当下的场合是清虚观,是奉娘娘的旨意打醮做好事,如果把主事放在一边不顾,把生活中的小事、心中不如意之事翻腾出来计较、争辩,颠倒了主次轻重关系,背离了清虚观打醮的主旨。宝钗不与黛玉计较,就表层看来,好像黛玉“阻击”取得了胜利,宝钗哑言退却;就深层来说,黛玉惨败,宝钗取得了决定性胜利。黛玉和宝钗交锋的起因、过程、以及各自采取的态度、计策,贾母是看在眼,评在心:黛玉的小气、刻薄、不顾大局的性格尽显无疑;相反,宝钗的礼让、大度、大局观念令人敬佩。这是贾母最终舍黛玉取宝钗的重要原因所在。
金钏跳井自杀之事,王夫人内心十分愧疚与自责,但她又羞于将事实告诉众人,只对宝钗说:“原是前儿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,我一时生气,打了他几下,撵了他下去,我只说气他两天,还叫他上来,谁知他这么大气性,就投井死了。岂不是我的罪过。”宝钗对金钏跳井身亡感到十分诧异,对其跳井的原因不甚清楚,但面对内疚、自责、悔恨的姨妈,她必须尽自己的责任,劝解姨妈从内疚、自责中解脱出来。劝慰别人是宝钗的强项,她以清晰的逻辑、中听的言语,层层解析,其劝慰极具艺术性。
及进了屋,雪洞一般,一色玩器全无,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**,并两部书,茶奁茶杯而已。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,衾褥也十分朴素。贾母叹道:“这孩子太老实了。你没有陈设,何妨和你姨娘要些。我也不理论,也没有想到,你们的东西自然在家里没带了来。”说着,命鸳鸯去取些古董来,又嗔着凤姐儿:“不送些玩器来与你妹妹,这样小气。”王夫人凤姐儿等都笑回说:“他自己不要的。我们原送了来,他都退回去了。”薛姨妈也笑说:“他在家里也不大弄这些东西的。”贾母摇头道:“使不得,虽然他省事,倘或来一个亲戚,看着不象;二则年轻的姑娘们,房里这样素净,也忌讳如今让我替你收拾,包管又大方又素净。我的梯己两件,收到如今,没给宝玉看见过,若经了他的眼,也没了。”说着叫过鸳鸯来,亲吩咐道:“你把那石头盆景和那架纱桌瓶,还有个墨烟冻石鼎,这三样摆在这案上就够了,再把那水墨字画白绫帐子拿来,把这帐子换了。”“第四十回,
一般来说,老年人喜欢淡雅素净,年轻人喜欢活泼鲜艳,年轻人的房间陈设往往张扬个性,充满**与梦想的青春气息。然而,薛宝钗的房间却“雪洞一般”,用“雪洞”形容宝钗的住处,意在说明宝钗房间陈设格调的冷,进而暗喻宝钗内心的“冷”。由贾母的视阈和内心说出,意蕴更加非凡。贾母对薛宝钗喜好素净的程度感到担忧,宝钗虽是花季少女,却缺少少女的青春与活力,更缺少少女内心的躁动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。贾母意识到了宝钗性格与心理问题,对自己没有及时关注宝钗深感自责。她对王熙凤的批评,实际上是对自己的批评。然而众人——王夫人、王熙凤、薛姨妈却未能意识到薛宝钗性格和心理上存在着缺陷。为了尽快矫正宝钗过分爱素净的习惯,贾母以“倘或来一个亲戚,看着不象;二则年轻的姑娘们,房里这样素净,也忌讳”为由,坚持亲自为宝钗装扮屋子,贾母的第一个理由是虚的,是引子;第二个理由是实的,是贾母强行为宝钗装饰屋子的真正目的所在。她把自己的梯己爱物——石头盆景、纱桌瓶、墨烟冻石鼎摆在桌案上,墙上挂上了水墨字画,床上换上了白绫帐。“石头盆景”彰显生机与活力;“纱桌瓶”彰显小巧玲珑的精致和少女的秘密;“墨烟冻石鼎”彰显富贵和权力;“水墨字画”彰显文墨书香气息;“白绫帐”彰显浪漫洁静。经过贾母亲手装饰,房间的格调、景色焕然一新,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青春气息,同时又兼具浪漫与纯洁、高贵与文静的闺房神韵,与原先的格调、景色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心态。薛宝钗“内热”是对其少女思想、心理的隐蔽书写,她感情丰富,读文通史,有着对爱情和未来家庭的美好设想,她理想中的丈夫是仕途上飞黄腾达、学问上满腹经纶、人品上儒雅稳重,融“修身”、“齐家”、“治国”于一身的伟丈夫,她自己则是贤妻良母、相夫教子的贤内助,夫妻恩爱,相敬如宾。薛宝钗是当下的封建淑女,她对未来人生、家庭的设想只能埋藏于心,不敢外露半点儿,因此,她外表的言行并非是其内心所想,“外冷”则是封建礼教罩在宝钗身上的外衣。
宝钗时时处处规约自己的言行,努力扮演封建社会所颂扬的淑女形象。第四十回林黛玉在行酒令时不小心,顺口说出《牡丹亭》中“良辰美景奈何天”的诗句,宝钗便给她讲解读书明理的道理,她说:“男人们读书不明理,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,何况你我,就连作诗写字等事,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,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。男人们读书名利,辅国治民,这便好了。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,读了书倒更坏了。这是书误了他,可惜他也把书糟蹋了,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,倒没有什么大害处。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,偏又认得了字,既认得了字,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,最怕见了些杂书,移了性情,就不可救了。”第六十四回林黛玉感慨古代绝色女子可欣可羡可悲可叹的终身遭际,薛宝钗又对林黛玉说:“自古道‘女子无才便是德’,总以贞静为主,女工还是第二件,其余诗词,不过是闺中游戏,原可以会可以不会。咱们这样人家的姑娘,倒不要这样才华的名誉。”薛宝钗时时处处以“妇德”、“妇容”、“妇言”、“妇功”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,她认为女子的第一要务是“德”,要有正身立本的品德。其次是“容”,女子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,不可轻浮随便。第三是“言”,女子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,能理解别人所言,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。最后是“功”,即治家之道,包括相夫教子、尊老爱幼、针黹纺织等生活能力。在薛宝钗的思想意识里,读书作诗是闲暇之时的玩意儿,是生活的调味品,并且所读之书、所作之诗必须符合“四德”的基本要求,凡是有悖于“妇德”、“妇容”、“妇言”、“妇功”的言辞诗句,都是不雅之言语,女子应该羞于言,缄于口。第五十一回薛宝琴作怀古诗十首,众人看后都称奇道妙,赞誉不绝,唯宝钗对《浦东寺怀古》和《梅花观怀古》提出异议,宝钗反对的表层理由是前八首皆有史可鉴,有源可循,后两首无史可考。而宝钗反对的真正理由并非是无据可考,而是《浦东寺怀古》和《梅花观怀古》都是以爱情为内容的诗篇。《浦东寺怀古》的素材源自《西厢记》中红娘撮合崔莺莺与张生幽会“成亲”故事;《梅花观怀古》的素材来自《牡丹亭》中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。薛宝钗认为女子之诗、之文,都应该以清新的格调,或抒情,或怀古,叙说那些昂扬向上的人或景,她认为女孩儿吟作以男欢女爱为内容的诗句,有失女孩儿之体统。所以建议另作两首。这是宝钗的性格使然,是其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,是骨子里的东西,并非虚伪做作。这是薛宝钗的人生准则,也是她的生活基调。
薛宝钗严格遵从当下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与标准,被认为是德行、修养兼备之人。薛宝钗在贾府中口碑极好,上至贾母、王夫人、邢夫人,中至贾探春、史湘云,下至赵姨娘、袭人以及丫环婆子,无人不夸薛宝钗为人和气、大方。贾府人员众多,“帮派”林立,关系复杂,稍不留意不是得罪这个,就是得罪那个,是一个不敢多走一步路,不敢多说一句话的地方。然而,薛宝钗却能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,与各帮派、各层次人员和谐相处,赢得众人称赞。
坚持“一视同仁”原则,不做“抬高一个贬低一个”的傻事。现实生活中,经常出现“抬高一个贬低一个”的案例,这是最不明智的举止,因为它不是一个正负能够抵消的零结果的中和反应,而是一个会产生负果远远大于正果的负担物。你“抬高”一个人,他/她高兴最多是一时的,如果言语、技巧拙劣,不仅得不到被抬高人的欢心,还会让被抬高人产生反感。你若“贬低”一个人,一旦让他/她知晓,你将得罪于他/她。所以“抬高一个贬低一个”的处事方式是愚蠢的。
聪慧的薛宝钗,对荣府中两个代表性人物贾宝玉和贾环,采取“一视同仁”的处事原则,收到了难以想象的效果。特别是把贾环与贾宝玉等同看视,赢得了包括底层丫头、婆子的真心赞誉。贾宝玉自小受老太太宠爱,与老太太同吃同住,在各方面都享受特殊待遇,贾赦、贾珍、贾琏、邢夫人、王熙凤诸人都对贾宝玉高看三分;贾环由于自身不长进等原因,不仅老太太不待见他,王夫人、邢夫人、王熙凤等人也不待见他。薛宝钗涵养深厚,深知自己是贾府的客人,不会长期居住于此,所以对所有的人都表现出了友好、仁爱、平等的处事原则。她有时也会巴结老太太,但不会在众人面前抬高宝玉,贬低贾环,以免承担得罪赵姨娘的后果,更不会落得“势利眼”的骂名。在对待贾宝玉与贾环的问题上,她坚持一碗水端平的原则,等同看视他们兄弟二人。她追求的效果是“不求他人夸好,但求无人说过”。事实上,“无人说过”便是对薛宝钗莫大的赞誉。
袭人是丫环中的代表,处理好与袭人的关系,赢得袭人的好评显得尤为重要。在贾府中,丫环身份、地位的高低由其主子身份、地位所决定,宝玉是贾母的心肝宝贝,是贾母所有儿孙中最受宠的一个,因此,贾宝玉的丫环袭人的地位,除了贾母的丫环鸳鸯外,无人与其比肩。薛宝钗在搭建与袭人的感情桥梁时,紧紧抓住袭人全身心关爱贾宝玉的心理特点,从细微处入手,采用文火慢炖的方式,把文雅、博学、贤惠、达理等美好元素填满袭人的心房。她关心贾宝玉的人生未来,规劝贾宝玉读书上进,立身扬名,即使不以读书为要博取功名,也要经常与达官贵人交往,谈讲、倾听仕途经济的学问,学习应酬事务的经验,广结宾朋,公事、私事皆有照应。贾宝玉厌恶读书,视追求功名的仕宦之人为**、禄蠹,薛宝钗的言语激起贾宝玉的反感,他舍弃亲戚情面,拔腿而走,置薛宝钗于十分尴尬之境地——满脸通红,说也不是,不说也不是。这一情境袭人看在眼里,急在心中——她恨贾宝玉不识好歹,不顾情面;袭人担心宝玉的行为惹恼宝钗,影响姐弟关系。但薛宝钗并未记恨贾宝玉,姐弟关系一如往常。薛宝钗的素养让袭人钦佩万分,人前背后总是称颂薛宝钗:提起宝姑娘真真叫人敬重,有涵养,心地宽广。在生活琐事上,薛宝钗以情感人。贾宝玉的衣服鞋袜须由袭人亲手来做,活计多、要求高。袭人本想借史湘云来荣府玩耍之机,请她帮忙为贾宝玉做鞋。薛宝钗提醒袭人,史湘云家境困难,在家做不得主,不自由,日夜做活已经很累了,来到这里就让她好好地清闲清闲、休息休息。薛宝钗的话语感动了袭人,薛宝钗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光辉形象稳固地矗立在了袭人的心中。
关心史湘云赢得客人的赞誉。史湘云对成立诗社非常高兴,于是主动提出做一东道,邀请众位姐妹。史湘云这一决定,把自己推到了两难的境地:一是,史湘云无经济实力做东道。她无父无母,寄居在叔叔婶婶家,在家不仅做不得主,而且经济窘困,每月只有几串钱。即使把她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,也是不够的。再说,史湘云把所有积蓄都拿出来做东道花尽了,这件事若传到她婶婶的耳朵里,婶婶必然责怪于她,史湘云在家的处境就更加艰难。二是,史湘云已经把话说出来了,如果不办无法向众人交代,想办又没有钱。正在史湘云进退两难、无计可施之时,薛宝钗为史湘云想出了一个妙计,帮她摆脱了困境:薛宝钗依仗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在母亲哥哥跟前说话算数的优势,向哥哥要几篓极肥的螃蟹,请老太太、太太等人到园子里赏桂花吃螃蟹,待老太太、太太等人离开后,姊妹们再开始作诗。这样一举数得:吃螃蟹是物质层面的生活,作诗是精神层面的生活,前者是序曲,后者是**,既兑现了史湘云主动做东的承诺,又免除了她经济无着落的苦恼,最终结果是赢得史湘云的敬重与感激。
薛宝钗抓住赵姨娘渴望尊重、追求平等的心理,在一些细微事件上给予其“尊重”与“平等”,赢得以赵姨娘为代表的被压抑、受歧视的底层人的赞誉。在贾府中,赵姨娘虽说是半主半奴的姨娘身份,但其地位低下,既不如自己的女儿贾探春、儿子贾环,也不如有脸面的丫环如鸳鸯、袭人。她处在被压抑、被歧视的境地。事实证明,越是被压抑、受歧视的人,越是渴望得到尊重;只要稍微给予她/他一点尊重,她/他就很容易满足,感恩之心超出那些被尊崇、受追捧之人的几倍甚至十几倍。薛宝钗深知赵姨娘的这种心理,把哥哥薛蟠从江南带回来的一些小玩意儿,特意派丫环莺儿送给了贾环。赵姨娘渴望尊重、平等的心理得到极大满足,她欢喜异常,夸赞说:“怨不得别人都说那宝丫头好,会做人,很大方,如今看起来果然不错。他哥哥能带了多少东西来,他挨门儿送到,并不遗漏一处,也不漏出谁薄谁厚,连我们这样没时运的,他都想了。若是那林丫头,他把我们娘们儿正眼也不瞧,哪里还肯送我们东西?……真是大户人家的姑娘,又展样,又大方,怎不叫人敬服呢。”赵姨娘那张宣传员似的嘴,对薛宝钗为人处世的赞誉,起到了免费广告宣传的效应。
宝钗不是一个自我的人,她说话做事总是考虑环境、气氛和众人的感受,不以自己的情绪影响大家的兴致。清虚观打醮有一段文字,显见宝钗的气度与涵养:
贾母因看见有个赤金点翠的金麒麟,便伸手拿了起来,笑道:“这件东西好像我看见谁家的孩子也带着这么一个的。”
宝钗笑道:“史妹妹有一个,比这个小些。”
宝玉道:“他这么往我们家去住着,我也没看见。”
探春笑道:“宝姐姐有心,不管什么他都记得。”
林黛玉冷笑道:“他在别的上面还有限,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。”
宝钗听说,便回头装没听见。“第二十九回,
对宝钗回答贾母问话的言语,探春、宝玉、贾母都能客观准确的理解其意,唯有黛玉曲解宝钗的本意。黛玉对宝钗存有介意和敌意,特别是事关宝玉的事情,黛玉更是加倍留心,留心观察宝钗的一言一行,不时以不咸不酸的话语讽刺宝钗、警示宝玉,这是黛玉对宝玉爱意的外露,也是对爱情不自信的体现。自己想得到,却又没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,想“预定”,又怕别人捷足先登,因而采取“清君侧”的战略,凡是与宝玉来往的女性,特别是有着“金玉良缘”之说的宝钗,黛玉都采取严密监视,设置重重屏障,用嘲讽、暗示、提醒等方式,将其示爱的言行斩杀、屏蔽在外围,决不能让其进入宝玉的思想内心中去。史湘云戴的金麒麟虽然与宝玉没有直接关系,但有间接的关系,它从一个方面说明宝钗特别关注佩戴在身上的物件。在《红楼梦》中,身上佩戴物件的有三个人:史湘云、薛宝钗和贾宝玉。林黛玉嘲讽薛宝钗别的事不留心,只留心别人戴的东西,明说留心史湘云的金麒麟,暗说留心贾宝玉的“通灵宝玉”。如果宝钗相信“金玉”之说,那就对黛玉构成了威胁,所以黛玉使用了嘲讽的武器进行“驱杀”。林黛玉的一个“冷笑”道出了她对宝钗的蔑视和不齿。冷嘲热讽是黛玉对宝钗的一贯态度。林黛玉由薛宝钗注意史湘云的金麒麟,联想到她必然注意贾宝玉的“通灵宝玉”,由宝玉的“通灵玉”联想到宝钗的“金锁”,由“通灵宝玉”和“金锁”想到了宝玉和宝钗的“金玉良缘”之说,心中醋意骤起,敌意顿生。
宝钗对黛玉嘲讽的话语虽然不舒服,但她采取了容忍和不计较的态度:“回头装没有听见”彰显了宝钗的宽容与大度。如果宝钗和黛玉一样,也以嘲讽的言语回敬黛玉,那现场的气氛就会冷滞,宝钗、黛玉、宝玉就会不欢而散,贾母就会不高兴。以亲戚的身份惹主人不高兴,就会引起主人的讨厌。再者,当下的场合是清虚观,是奉娘娘的旨意打醮做好事,如果把主事放在一边不顾,把生活中的小事、心中不如意之事翻腾出来计较、争辩,颠倒了主次轻重关系,背离了清虚观打醮的主旨。宝钗不与黛玉计较,就表层看来,好像黛玉“阻击”取得了胜利,宝钗哑言退却;就深层来说,黛玉惨败,宝钗取得了决定性胜利。黛玉和宝钗交锋的起因、过程、以及各自采取的态度、计策,贾母是看在眼,评在心:黛玉的小气、刻薄、不顾大局的性格尽显无疑;相反,宝钗的礼让、大度、大局观念令人敬佩。这是贾母最终舍黛玉取宝钗的重要原因所在。
金钏跳井自杀之事,王夫人内心十分愧疚与自责,但她又羞于将事实告诉众人,只对宝钗说:“原是前儿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,我一时生气,打了他几下,撵了他下去,我只说气他两天,还叫他上来,谁知他这么大气性,就投井死了。岂不是我的罪过。”宝钗对金钏跳井身亡感到十分诧异,对其跳井的原因不甚清楚,但面对内疚、自责、悔恨的姨妈,她必须尽自己的责任,劝解姨妈从内疚、自责中解脱出来。劝慰别人是宝钗的强项,她以清晰的逻辑、中听的言语,层层解析,其劝慰极具艺术性。
背景色